辐照灭菌技术起源
辐照灭菌技术起源于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军方从事"射线对汉堡包处理"的研究开始,今已有81年的发展史。1970年,由美、苏、英、荷、中、法、丹、德、加、日、意等24国签订协议,制定了GJ食品辐照计划(IFIP),此计划由FAO(联合国粮农组织)、IAEA主持,WHO参加制定,根据IFIP连续6年的GJ合作研究结果表明:食品、药品辐照过程,实质上是一种物理过程,正如热加工和冷藏一样。其结论是"食品、药品当其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不超过10kGy(1百万特拉)时,不需再做毒性试验,营养学和微生物学上也是安全的"。1984年食品法典委员会(CAC)向成员国建议辐照食品CAC标准及辐照食品设施建议规程。
节省能源、安全可靠、成本低的包装食品灭菌技术相继得到开发和应用,大大促进了包装食品的生产与发展。食品容易变质,所以食品与肉制品行业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食品防腐方法。有人大力提议辐照方法,称其为灭菌或冷杀菌方法,可使致病菌减少至安全食用的水平。
加拿大、以色列、法国、日本等地区普遍使用放射物质钴60,它放射出的γ射线可彻底摧毁细菌的遗传因子,彻底破坏他们的生理活性,使用高剂量时几乎可以消灭细菌。
常见的污染食品的致病菌有埃希氏大肠菌、沙门氏菌、Campylobacter菌以及常提到的污染肉及肉制品的李斯特菌。为更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和生产出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,科研人员和食品工程师一直在努力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。现有的方法各有所长,有些情况下还会影响食品的质量、口感和风味。
对肉制品行业来说,屠宰后的家畜胴体通常要用醋酸、乳酸或氯水配成的液体进行冲洗,再用蒸汽和真空方法进行清洗,以除掉表面的污物。然后进行剥皮,并用盐水浸泡。肉制品的加工过程可能会包括高温烹煮、巴氏杀菌或紫外光照射处理等过程。